【转】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湖北科技社走活出版资源棋 新闻动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官方网站

【转】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湖北科技社走活出版资源棋

  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打了多年交道,直到不久前才深入地近距离接触,何龙社长自信并极富感召力的笑声,编辑们的从容与优雅,发行营销团队的干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互联网 ”时代,这家地方科技社,没有满足于过小日子,对外积极谋求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合作,把合作的触角延展到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用焕然一新的格局换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从2012年新班子成立提出“倍增计划”,到2014年年底,湖北科技社的码洋翻了两番。如是种种经验,可以给众多地方科技出版社更多的借鉴。

  合作走出新天地 引进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家地方专业社,资源和人力都非常有限,但在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湖北科技社走出了新天地,引进了源头活水。湖北科技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李佳如是说。
  2013年,湖北科技社与襄阳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成立了襄阳智城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具备了图书策划、制作、出版、推介、发行一条龙服务的能力,出版了《襄阳文库·名人传记》、《襄阳文库·名人文集》等百余种图书,当年实现利润100万元。
  加强与强势科研机构的合作,湖北科技社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合作开发了《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技术创新工程》项目;2014年1月,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合作成立了“中船书局事业部”,主攻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项目,由此湖北科技社开启了地方社与特大央企合作的先河。今年5月,该社又与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智慧养老、校园安全和北斗技术出版工程等合作出版项目正在规划与推进中;与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策划的《肯尼亚植物志》(10卷)、“非洲流行病学研究丛书”(10册)、“肯尼亚农业新技术丛书”(8册)等一批对外项目正式展开。同时,湖北科技社还在北京成立了编辑中心,运行一年,发行码洋近4000万,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在医学、体育、时尚健康等领域出版了一系列精品图书,如“图解中医系列”(15本)、《2014巴西世界杯观战指南》、《刘语熙——我遇见我》、《你也能变成美丽白天鹅》、《风口上的猪》、《中国质量怎么了》等。北上之外,湖北科技社还积极南下,把触角伸展到深圳等地,推出《会说话的食疗书》等二维码图书数十种,市场销售良好。
  湖北科技社的眼光不限于国内,在国外的谋篇布局也稳扎稳打、有序推进。目前,湖北科技社已成立对外合作部,建立了由院士、出版家和知名教授组成的智囊团队,与安德鲁、大苹果等国内外知名出版机构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德、英、法、日、新等国外出版机构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已建立定点版权输出机构近20家。在加拿大、英国建立了版权工作站。
  副社长何少华说,目前,湖北科技社的版权输出地主要集中在华语圈,下一步将沿“一带一路”经济带进行重点攻关,以非洲、泰国为辐射点,实现向东盟、非洲、东欧等地区的文化输出。他说,湖北科技社“走出去”的战略布局,是运作成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盈利的产品线,将独立出来成立单独的项目事业部,专门运作单一项目,形成“子品牌”,将这块文章做透做大,“绿手指”就是其中的先行者,目前已在全国有了一定影响力。据“绿手指”事业部主任唐洁介绍,“绿手指”这个品牌将作为“一社一品”项目进行全方位打造,准备用6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打造包括图书、MOOK、APP、国家花园之旅、米其林美食之旅、“绿手指”俱乐部、园艺生活博览会、花友分享会、有机农场等内容在内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实践数字化转型  融合战略增实力

  湖北科技社自2007年以来,在社内数字资源的整合挖掘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在数字资产管理、数字版权运营、二维码应用、全媒体营销、数字转型项目策划与实施、全媒体流程数字化改造等方面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基于此,湖北科技社于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该社数字出版部主任谢俊波告诉记者。
  在重大数字化项目建设方面,湖北科技社近两年成效突出。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中国出版云平台建设示范工程);自主策划与实施省级数字化项目6项(中医临床医案云服务平台、数字新农村科技知识服务平台等);2014年主持开发湖北省地方课程《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套教材,并完成2门课程网络支撑平台及配套数字内容资源建设。另有“科普教育服务云平台”等3个项目入选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项目库。
  2015年初,湖北科技社将数字资产管理、信息化等基础、事务性工作相对剥离,成立了新媒体分公司,通过引进策划、技术、营销、市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立足湖北科技社资源优势,围绕专业出版内容数据库集群、大众出版全媒体内容服务产品、教育出版配套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研发和运营工作。

  人才就是资源库 钻石就在家后院

  如何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每个部门的优势,关键在如何整合、发现内部的人才资源。对此,湖北科技社的理念是,出版是创意产业,要让编辑做得有尊严,就不能让他们背着沉重的任务包袱求着别人出书,不能为了任务迁就作者降低质量标准。事实证明,给编辑“松绑”,出版社的出书品种和码洋不降反升,获奖书、畅销书多起来了。
  据营销部李涛主任介绍,湖北科技社《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政策》、《人类精子学》等四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长江三峡工程技术丛书”摘得国家图书奖桂冠;《创伤学——基础与临床》、《河道截流及流水中筑坝技术》、《追星》喜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脉冲激光沉积动力学与下班基薄膜》、《固体地球潮汐》等图书成功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湖北科技社也成为湖北省首家实现国家图书三大奖“满堂红”的出版社。同时,湖北科技社在专业出版领域积极耕耘,有多个项目被纳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还有十余个储备项目正在运作之中。而谈起大众出版,发行部杨云鹏主任更是如数家珍,像“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股法》、《烘焙课堂》、《多肉萌物志》、《紫金传奇》、“中国好教师丛书”等一批市场书让他觉得非常自豪。他说,《风口上的猪》一书,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风靡,一路高歌猛进,除了与传统的新华书店渠道、民营书店渠道合作外,与亚马逊、京东、当当三大电商携手推广,仅一周时间销售5000余册。
  如果说给编辑“松绑”,是要从源头上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灵气的话,湖北科技社对发行营销团队和领导班子成员则要严苛得多。副社长刘焰红说,发行和营销部门是要效益的,要保持战斗力,在考核和管理上肯定是打造铁军和劲旅的思路和办法。对于领导班子,则更要高标准,严要求。2012年新班子成立的时候,三个“外来的和尚”一致认同,领导班子不能简单地分割业务,而是分工协作,拿大项目,壮大效益,冲在前边,做出增量。事实上,“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中国好教师丛书”、“会说话的食疗书”、“绿手指园艺系列”等重大项目,无一不是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培育出来的成果。
  “钻石就在家后院”,这是采访结束后一直萦绕心中的一句话。湖北科技社内聚人心,外聚人气,对内整合人才资源,激发人的潜力,适应时代与自身发展需要整合数字资源,对外将触角和视野尽量延展,将社外和国外资源“拿过来”,又借着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成功“走出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记者 一丁)